近日,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的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落下帷幕。培训班通过采用“传统技艺+现代技术+实地实践+交流观摩”的灵活多元模式,提升了学员们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广能力,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来自甘肃天水的50名乡土文化能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班先后在甘肃天水和北京两地举办。天水培训课程重点聚焦特色传统民间技艺,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学习了画扇、泥塑、掐丝珐琅、风筝制作、民歌鉴赏、轻塑醒狮、宋锦珍珠画等传统技艺,在学习的同时也深刻领会到我国非遗技艺的精妙内涵。此外,培训班还邀请AI领域专家深度讲解AI工具助力乡村文化推广,通过讲授数字化软件的操作使用,使学员快速掌握AI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及新媒体平台运营技巧,学会用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乡土文化影响力,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学员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学习轻塑醒狮)
(学员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学习掐丝珐琅)
北京培训期间,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先后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等领域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诠释了文化能人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使命担当。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员实地走访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唐大庄村、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等。在唐大庄村,了解到当地依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村落,通过民俗节、文化体验项目带动村民增收;韭园村则借山水与历史底蕴发展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产业,探索生态保护与乡土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之路。通过此次实地学习京郊乡村在乡土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乡村建设结合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如何通过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学员在北京市半壁店村进行观摩交流学习) (学员实际操作文化体验项目) 培训之余,由学员们精心编排的充满天水特色的乡土文艺展示活动给此次培训带来了积极、独特、富有感染力的创新突破与氛围升级。部分学员携秦腔、秦安小曲等非遗文化技艺亮相,与同期在院参加古巴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研修班的外国学员深度互动。互动现场,秦腔选段高亢激昂,唱腔里满是西北人民的豪迈性情;秦安小曲细腻婉转,曲调中诉说着天水的历史故事与民俗风情,学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古巴学员的阵阵掌声。“中国的民间艺术太有感染力了!”一位古巴农业领域研究人员赞叹道。 (古巴学员体验绘制脸谱) (秦安小曲演员与古巴学员合影)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乡土文化不仅要守好根,更要用新方法‘活’起来。”天水秦安县学员李亚丽感慨道。“AI技术和乡土文化创新推广的思路,让我对推广家乡文化有了新方向,尤其是和古巴农业领域从业者的交流,更让我看到乡土文化在国际农业合作中的价值。”天水麦积区红崖村业余剧团团长、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阮会明表示。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学员的文化自信与推广能力,更实践出一条跨越区域、携手共育乡土文化人才的创新道路。未来,这些身怀技艺的天水乡土能人,将以“新农人”姿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外界的文化桥梁,着力绘就区域乡土文化与农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崭新图景。